“山雷响、雨水落,群菌荟萃鲜满集”。雨后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乡洒披武村“菌窝子”青山如黛,40多名游客在在洒披武村“菌”向导的带领下开启山门,“探秘”2025年的头水野生菌。随着厚厚的松针拨开,“菌窝子”的第一朵菌子被游客拔起,山间传来爽朗的笑声,菌的芬芳弥漫山林。2025年第一朵野生菌被游客捡起的背后,是雨露乡依托“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三块“金字招牌”,不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菌旅联盟结出的硕果。
从“过度捡菌”到“封山育菌”的转变
距离南华县城28公里的洒披武村长冲箐草木繁盛,挺拔的松树林里是高高矮矮的灌木丛下牛肝菌、青头菌、鸡枞、珊瑚菌、喇叭菌、鸡油菌等一窝一窝的生长,村民捡菌按“背篓”计算。曾几何时,因过度采摘,“菌窝子”成了“人窝子”,山上只有捡菌人没有护菌人。
为改变这一现状,洒披武村痛定思痛,积极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盘活山林资源,鼓励农户将林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自2010年起,洒披武村陆续实施实施20万亩封山育菌工程,做好野生菌保育促繁工作,组建了由党员带头、护林员参与的“护山守菌‘队伍3支,划出17个责任片区进行巡逻管护,保护野生菌生长环境。2020年依托项目建设,雨露乡在长冲箐建立了3500亩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在乡村两级的努力下,洒披武村长冲箐又恢复了往日“菌窝子”的胜景。2024年雨露乡野生菌年产量近600吨,产值近7000万元。
从“个人捡菌”到“带团捡菌”的转变
村民何存亮做梦也没有想到,52岁的他还能成为雨露乡洒披村“菌窝子”的“菌向导”,挣上了2025年6月村里的第一笔“菌工资”。“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着游客上山捡菌子,帮着游客辨认野生菌的种类”村民何存亮说到。近年来雨露乡以“菌”为媒,把“野生菌+乡村游”产业模式和“党总支+基地+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结合,促进菌农和村集体增收。
“2023年风华雨露AAA级旅游景区建立起来,我们村就和景区的蘑菇小屋、白家小院等经营主体合作,开发带团采菌游项目,实现了菌农、村集体和景区三赢”,洒披武村党总支书记何琼秀说到。在采菌游中,村党总支整合山林资源,主动担负起野生菌保育促繁和封山育菌的责任,实现封山育菌和采菌宣传组织化,建立菌向导人才库,统一培训管理菌向导,菌向导按村党总支的统一安排,分片分组负责林区内游客找菌、识菌、捡菌、食菌的体验的全过程,为游客提供耐心、贴心、放心的向导服务;景区内的市场经营主体着力做好拓客引流,按照村党总支+企业的模式,推出采菌旅精品线路。2024年通过村党总支、旅行社和菌向导共同努力,雨露乡培育“菌向导”90人,组织参团采菌2.36万人次,累计实现采菌游收入354万元,其中菌向导收益142万元、市场经营主体收益142万元、村集体收益70万元。
从“一产发展”到“三产融合”的转变
把野生菌作为撬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支点,雨露乡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白蚁-鸡枞菌保育促繁、人工食用菌等企业,不断丰富“菌”产业业态,打造了“产-学-研-游”一体的菌旅业态,推出的“想在雨露有个窝”鸡枞窝认养等旅游产品,实现从“简单采菌”到“野生菌+”的发展。
“菌旅融合发展不仅让村民从单一卖菌到‘野生菌+服务’转变,也让群众的收入更加可观,还丰富了我们菌旅产业业态,更为雨露乡一三产业融合探索出了发展新路径”雨露乡党委书记夏正说到。探索菌旅新业态以来,户均野生菌收入由原来的8300元增长到15700元,在原来单一依靠个人采菌出售收入的基础上将近翻了一番。如今,在雨露乡,山里的菌子,撑起了村民的致富梦,还浸润了游客的诗和远方。
(来源:云南网 通讯员 李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