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奏响了全面加快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新号角。
在此间召开的“后谷发展模式昆明论坛”上,政协云南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谢承彧表示,“十二五”期间云南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几百件重点骨干水源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地1000多万亩,基本扭转供水保障水平低的被动局面。云南将迎来水利建设的重要黄金期。
谢承彧说,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可以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能否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谢承彧分析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三是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中央的这些重大举措,为云南农业水利基础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为云南以农业水利基础建设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地改造搭建了更宽阔的平台。
据谢承彧介绍,“十一五”期间,云南水利水电建设完成投资达760亿元,是“十五”期间完成投资的3倍左右。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3587万亩、增加873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32.7%。
谢承彧认为,土地流转是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土地流转越来越受到了各级的重视。首先加快土地流转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既可解决土地季节性抛荒的难题,又使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集聚,既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规模效益,又有利于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其次加快土地流转可以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高产良种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避灾减灾、测土配方施肥、轻型简化栽培及机械化配套应用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快土地流转还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然而,要加速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还是在土地。由以往的成功例子可见,水利化程度高、基础条件好、质量高的土地流转较快,反之则较慢或停滞,因此,土地流转必须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大力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向大户、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化转移,使基础设施的管护主体从分散的农户向大户、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转移,逐步“单一化”。从而更加明确了基础设施的管护责任,确保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运用。再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设备为基础的。只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谢承彧表示,无论现在或是将来,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发展之时,一定要坚持以水利设施建设为基础。只有水利兴,农业才兴。
|
|